15、一次成果丰硕的日本环境教育和环境保护的社会生态体验
——广东省环境教育青年访日代表团见闻
2017年11月19日至11月25日,广东省环境教育青年访日团参加了日本驻广州总领事馆和日本国际协力中心(JICE)组织的“日中植树造林国际联合事业”活动,在日本关西地区进行了考察交流。
为期一周的访日行程,除了偶尔雨天,日本的天空基本是澄澈的蔚蓝,加上整洁的街道与有序的车辆,能让人想到的第一个词语就是干净;远处由针叶和阔叶树种组成的繁茂森林,被秋天染上色彩斑斓的金黄与火红;热闹的不仅是层林,还有栖息其中的鸟类与其他小动物,悠然自在。宁静祥和的情景和我们遇到的人和事,让我们感受到温和舒畅。在七天行程中,我们拜访了日本兵库县环境创造局、国营明石海峡公园自然教育基地、神户市资源再生利用中心、兵库县立人与自然博物馆、Panasonic环保技术中心、吹田市自然体验交流中心和RENGO株式会社等多个环境教育和自然教育中心,也参观了一些知名的世界文化遗产。
参加访日团的我们虽然经历了一样的旅途,却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认识了不一样的日本,获得了有所不同而又同样深刻的感悟与触动,共同的愿望都是希望进一步了解日本的环境教育,通过更深入的沟通交流推进中日友好交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共同促进自然保护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何春桃:精神文明建设是理念的构建与心灵的建设过程。为期七天的访日行程,从兵库县环境创造局制度条文的细致规定到Rengo纸箱制造企业落实在每一个细节的减量化理念,让人由衷赞叹日本的个人或企业对环保事业的积极参与和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深刻意识到全民环境素养在环境保护中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拜访了不同类型的资源回收利用机构与自然教育机构,这些机构都承担着中小学生环境教育课程,肩负着社会公民终身教育的职能,让人充分体会到环境教育在日本是全社会共同承担永不止步的重要课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我们期待可以在政府的指导下,企事业单位、公众和社会组织参与,共同致力于提高全社会公民的环境素养与社会责任感,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体现多元共治精神的环境管理体系,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软实力。
李倩:需结合自身的实际去学习和借鉴他人之长。兵库县环境创造局的“发挥区域的力量,由环境引领社会”的理念令我尤为受益。环境创造局的工作方针很有针对性,在顺应区域特色的基础上,出台措施包括针对家庭的环保诊断、针对各事业单位的自行制定减碳计划、针对东方白鹳的友好农法、针对一整头鹿的充分利用大作战、针对栎树的阻止枯萎作战等等,力求精细化和强操作性。在实施过程中分阶段定期检查,审视计划并做出相应调整。人的秉性、成长历程及发展方向各有不同,不同国家有各自的特点和长处,需结合自身的实际去学习和借鉴他人之长。在诸多心得中感受最深的是:“问题的问题才是问题,办法也总比困难多,讲究细节能决定事情的走向。”
陈泽鸿:让环境教育走出校园,构建立体教育模式。此次日本之行使我收获良多,受益匪浅。通过这几天的访问活动,我们对日本的环境教育有更多的了解。在日本有许多机构、社会团体、公园等等都会给孩子提供学习环保知识的体验式教育机会,甚至包括对老师的环境教育培训。比如我们本次行程中的考察地点都是学生学习环境保护、体验自然的好去处。学校利用每学期的环境教育课程组织学生到这样的校外机构开展教育活动,这种做法很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提高孩子的环保意识单靠学校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全社会高度重视并参与,从校园到家庭,从社区到社会机构,全方位营造良好的氛围,提供良好的平台。接下来我们会考虑如何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在农村地区摸索一条可行的环境教育路子。也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有这样一些环境教育基地出现在我们的周边,有成熟的运作机制支撑我们的环境教育活动开展。
刘巧:环境教育和环保理念应深入到日常生活中成为常态。此行对于从事青少年自然教育及研学的我而言,非常深切地感受到了日本社会在环境保护和环境教育方面的全民投入、细节创新、持续共建。全民投入得益于日本在环境教育举措上的社会联动。从政府到企业,从学校到家庭,全社会人员均投入其中,使之深入到日常生活中成为常态。细节创新在我们参访之处随处可见,研发制造的环保再生处理机器、工作流程的科学安排等将能源损耗降到最低,实现空间利用集约化。一个纸箱的生产、利用和再利用,都能在如何节能、节约成本、提升再生利用率方面有各种办法,让人由衷佩服。我们今后在做青少年自然教育时可以有意识引导和启发孩子们观察思考和科技创新,多研发和引入此类课程。与自然共生持续共建的理念非常值得我们借鉴。我们自然学院各校点如能得到周边社区和市民持续共建参与,我们所致力的孩子带动家庭,家庭联动社会的自然教育将能更快达到效果。
杨昌腾:日本的全民环境素质教育全面、成熟,值得学习。日本人从小就开始在自然体验交流中心接受环境教育、自然教育、灾害野外生存教育、安全教育等,日本的义务教育主要是为孩子在各方面健康发展打下基础。接送我们的司机和环境未来馆的讲解员都是退休后重新回馈社会,为社会发挥余热,令人感动。日本的自然教育以体验、探索为主,讲解为辅。通过体验、探索,能够通过感官直接感受和认识自然,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怀,显然要比从书本上所认识的自然更加丰满,记忆也更加深刻。此外,日本各行各业的志愿者在社会上发挥的作用非常大。例如在吹田市自然体验交流中心,现有职员只有13人,而志愿者就有33人,保障了自然体验交流中心的高效运行。
何娟:环境教育是一门终身的学习课。作为代表团中唯一一名在企业工作的人,参观完RENGO纸箱工厂,让我内心升起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环保是企业应履行的社会责任,不仅如此,Less is more,只有环保才能让企业从根本上实现可持续发展。虽然本次访日以交流参观学习为主,在参观世界文化遗产时也把重点放在文化交流上,但感受到日本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确实很有特色而且美丽和谐,与朋友开玩笑说日本的景色怎么拍都好看。我想他们其实也曾经经历过严重污染的阶段,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必然是日本从国家、政府、企业、学校、社区坚持全民实施环境教育的丰硕成果。环境教育是一门终身的学习课,相信中国在环境保护方面不仅技术创新赶超世界,环境教育也定能赶超世界先进国家。
李志丹:许多同样被广泛认同的理念和做法在日本和中国会有不同的实现效果。此次访日活动受益良多,日方受访单位做了认真的准备与详细周到的安排。日本在生态保护、环境教育、垃圾回收等工作上的各项理念和做法,在我国也都被广泛认同。但感觉日本推行这些理念、行动时受到的阻力较小,容易顺利落地。而在我国,虽然人们也认同这些理念、措施,如垃圾分类在国内已经推广了很多年,政府、企业、学校、社区都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宣传海报到处都是,但落地效果不佳,是政府的问题,还是民众的问题?另外,日本国民遵守规则秩序,这是另外一个感受,这应该是因为日本人从小就受到这方面的教育,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家庭都从小教育学生要遵守规则,尽量不影响他人,不给别人添麻烦。反观国内,学校也从小教育大家遵守规则,不给他人添麻烦,讲诚信等等,但在功利化的大背景下,这些教育的效果会大打折扣,这也是现代教育体系中需要反思的一个现象。
谭宵:差距不在于硬件设施,而在于民众意识。日本之行,给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中日之间的差距不在于硬件设施,不在于技术工艺,而在于民众意识,而意识的形成必定离不开教育。日本的企业工厂、城市公园、博物馆等公共设施更加开放,更加包容,并且在建设上配有非常高的知识传播属性,这些场所可以让孩子们从小就有机会在实践中去接受环保理念的熏陶,去经历历史文化的陶冶。我相信,只要在教育上下功夫,凭着中华儿女的智慧,一定能够守护住祖国的绿水青山。